查看原文
其他

甘当地震监测预报事业铺路石——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蒋海昆


甘当地震监测预报事业铺路石


——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蒋海昆

5月21日21时48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突发6.4级地震。大约4小时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后8分钟,漾濞地震震中位置确定并对外公布;震后9分钟,玛多地震震中位置确定并对外公布。

那一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监测大厅内,灯火通明,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蒋海昆和同事们彻夜未眠,发布一系列精确的地震监测信息、完成一系列震情研判工作。随后,根据工作需要,57岁的蒋海昆登上了前往西宁的航班。而他因为心脏问题,出院还不到一个月。

在身体不允许的情况下,前往高海拔地区,是冒很大风险的,但蒋海昆二话没说,毅然前往。“因为只有像他这样的顶级专家去了,灾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才能有主心骨、定心丸。”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闫伟说。

“主心骨、定心丸”的背后,源于蒋海昆36年如一日对地震监测预报事业的不懈探索,源于他对工作勤恳踏实、认真负责、敢于担当,更源于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甘当地震监测预报事业铺路石。


大震大灾中不畏艰难险阻

以匠人标准对待每次监测

1964年3月,蒋海昆出生在云南省普洱市。这个位于云南西南部的城市地处思普地震带南段,属于地震高发地区。已经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工作长达36年的蒋海昆,从小就感受过地震的威力和可怕,但最令他难熬的一段时光当属在汶川地震灾区的日子。

汶川地震发生后,蒋海昆把家搬进了办公室。作为震后趋势判定具体工作的负责人,他和同事在震后15天时间内组织召开了32次会商,对震后趋势作出科学研判,为抗震救灾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宁可重复计算,多检查几遍,也不能出现一项错漏。”这是蒋海昆对同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后方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就奔赴前线,投身到现场余震序列跟踪、唐家山堰塞湖抢险震情研判等工作中。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身体上的痛苦,最难捱的是心理上的折磨。“在汶川地震灾区期间,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尤其是一天晚上,我在网上看到一首诗,其中一句‘妈妈,天堂的路太黑’,令我泪流不止。”蒋海昆说,“尽管当时外界没有给我们什么压力,但是面对遇难者,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从业以来,蒋海昆经历了多次大震考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后,蒋海昆第一时间赶到地震灾区。他克服高原缺氧、缺少御寒物资等困难,圆满完成了震情监测工作。(下图)

蒋海昆:

我们开展地震研究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减少灾害损失,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对广大地震工作者而言,我们的初心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对标“大应急”提效增能从业36年来,蒋海昆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最明显的就是监测能力的提升。”蒋海昆说,随着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布局越来越密,地震发生后,从震中定位到信息发布,实现了又快又准。“13年前,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用了13分钟确定震中位置;今年云南漾濞地震,震后8分钟,我们就对外公布了震中位置和震级。”“科学技术进步对地震研究领域带来的革新也显而易见。”蒋海昆说,如GPS技术让他们不用再匍匐在地图上画坐标。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中国地震局划归应急管理部主管。“由应急管理部主管以后,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强调业务的规范性。”蒋海昆说,以前从事地震研究多为科学家行为,每个人的做法、标准都不一样,“如今,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变化还体现在震后的快速应对响应上。“以前,一次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后,我们一般是震后两小时开始会商;如今,震后半小时,我们就要上报会商意见。”蒋海昆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果不突破创新、引用新技术,是很难实现这一要求的。蒋海昆说的新技术,就是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研发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技术系统。该系统可在震后数分钟自动产出震中附近区域趋势判定相关技术材料和结论,为满足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要求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从山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测震研究室,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蒋海昆的个人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主持完成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3项,任务性科研专项多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1篇,他引超过400次,出版专著5部。他负责主编的《中国震例(2002~2014)》为中国地震科学研究积累了80余次系统规范的震例资料。蒋海昆表示,虽然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事业取得很大发展,但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公众要科学看待地震监测预报,不要轻信谣言,关键是要掌握必备的逃生技能。

蒋海昆:

科研选题从实践工作中来,科研成果也要回到实践工作中去,最终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党员带头”精神深入骨髓
以拼搏奋进之姿再攀高峰作为一名老党员,在抓好业务研究的同时,蒋海昆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关键时刻敢于冲锋在前。此前在担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党支部书记、主任时,蒋海昆始终坚持党建和业务相互融合,并且率先垂范。机构改革后,地震预报部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虽然他的身体不好,但仍坚持带头值班。”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孟令媛说。去年春节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震预报部有部分同事无法按时到岗,值班人员出现了空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蒋海昆号召“党员优先值班”,并主动申请值班,一连值了一周。“机构改革后,‘全灾种、大应急’对我们应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担任地震预报部主任期间,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次出现较高级别地震,无论多晚,他都会迅速进入应急状态,第一时间赶到单位,与大家一同奋战。”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高级工程师宋金说。工作上,蒋海昆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而对待职工,尤其是年轻职工,他则关爱有加、精心培养。“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文件需要他帮忙改,当时他正在准备参加二级研究员答辩,处于非常关键的阶段。但他还是放下手头的事情,耐心细致地帮我改,一连改了五六稿才完成。当时我并不知道他要参加答辩,后来知道了,十分感动。”宋金说。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在蒋海昆看来,如果职业生涯满分是100分,他只给自己打70分。“我算一个比较努力却不太有天赋的学生,虽然一辈子兢兢业业钻研地震监测预报技术,但成就不是很大,比及格稍微强一点。”蒋海昆说,目前他在带领团队不断完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技术系统,并利用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提升余震预报的精准度。

蒋海昆:

当前,我们还在地震预报道路上努力奋斗。虽然地震预报很难,但我依然希望以后有人能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有所突破。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 虞政

延伸阅读· 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记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武汉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陈建· “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了”——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